【关于COV和OMI的思考】


【关于COVOMI的思考】

www.zongui.com

(以下内容纯属非专业性的讨论或推测,杠精请绕开)

 


COVOMI是两种病毒
        COVID
是肺炎型传染病病毒,病症在肺;OMICRON是类流感型传染病病毒,病症在上呼吸道。从结构上看,后者是前者在基因上的变异;从病症上看,COVOMI事实上已经是两种病毒

        
我们的一切防疫措施都必须首先依据病症来制定,盲目照搬肺炎传染病的防疫措施来对待类感冒传染病是不科学和非理性的。

        
个人认为,病毒的结构(包括外形,尺度,分子结构等),亲水性以及病毒在人体各个脏器的宜居性(有关宜居性请参见另一篇文章【感染性疾病的核心逻辑】)是判断病毒传染力和病症轻重程度的关键。 

 


关于两种病毒的亲水性
        
COVOMI两个病毒而言,推测两者在刺突蛋白的分子结构上存在差异,进而影响了各自对周围水分子的吸引力亲水性)。


        COV
病毒的刺突分子结构可能不太亲水,不易吸引空气中的水分子,其外形尺度较适宜在AIRFLOW,当它被吸入人体时,较容易越过上呼吸道的层层免疫响应阵地,直接吸入肺底。人体的上呼吸道内存在多道免疫响应阵地,而肺几乎没有此类免疫响应机制,所以直到肺部严重感染,汹涌的抗疫大军才姗姗来迟,而突然奔涌而至的抗疫大军又很容易引起免疫风暴,最终导致病毒感染叠加免疫风暴的重症肺炎。

        OMI
病毒的刺突分子结构可能较亲水,容易吸引空气中的水分子,形成DROPLET,亲水的病毒更容易被上呼吸道阻挡。由于上呼吸道被感染后能够迅速形成免疫响应,所以除非是免疫力低下的人,普遍症状较轻。


  关于病毒越变异越亲水

 个人直觉,这类病毒有往亲水的方向辗转变异的趋势,即越变异越亲水,而越是亲水的病毒越是容易从人体排出体外,形成感染源更多,但毒性却不断减弱的趋势 

 与此同时,随着此类病毒的变异,其相应的mRNA工业化疫苗制造的难度会不断增加,既有疫苗的效用会不断递减,其副作用也会更加明显,自然免疫将最终取代工业化的药物免疫

 

关于COV症状的轻重分析

 COV病毒被感染后,有些人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而有些人会呈现严重的肺症。

 个人认为,对于首次感染者而言,症状的轻重跟病毒是否被直接吸入到肺底有直接关系,症状轻或无症状说明病毒没有被直接吸入到肺底,或病毒仅感染了眼睛或上呼吸道。而对于重复感染者而言,由于人体已经产生了记忆,所以症状会比首次轻微。


关于COV引起的白肺
        COV
病毒入侵肺底,会在那里形成白肺(X光下)。这可能也印证了该病毒不太亲水的推测,被大量复制出来的病毒,因其不亲水,不容易溶于水,不易从肺部排出体外,从而与大量免疫物质一起蓄积在肺部,并且部分堵塞了人体自下而上的水汽通道,导致人体上旱下涝腹泻是下涝之症,少痰,少涕,口干,失去嗅觉和味觉是上旱之症)。

 

关于最佳的防疫措施

        COV病毒是在空气中漂浮的病毒,其病症体现为肺症,所以口罩是最佳的防疫武器。从统计上看,最近两年来,西方历次疫情的起伏与口罩的摘戴有很强的相关性,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口罩可以有效预防COV这一类在AIRFLOW的病毒。

        OMI病毒是容易与水亲和的病毒,其病症体现为上呼吸道症,病毒除了可被吸入人体外,还能通过接触的方式被传染,其传染途径增多,传染力显著增强,单单用口罩已无法阻挡病毒的侵入。虽然大部分人的症状轻微,但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而言仍然不容小觑。因此,增强大众自然免疫力,迅速形成免疫墙,并仅对免疫力低下者采用自愿前提下的硬隔离措施,可能是最佳的防疫策略

 

大不了多一份笑料

 本人没有任何医学背景,资讯亦极为有限,所述必是相当外行,但这丝毫不妨碍我参与相关问题的思考。专业人士思考专业问题当然有优势但同时也一定会存在条条框框,或许他们需要一个外行来临时引领他们跳出这个框框。 

 我的观点当然不专业,不宜广布,也不鼓励他人仿效,但若非大上海千万父老乡亲被困孤城,我又岂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我希望专业人士可以看到我的思考,或许对他们会有所帮助。即便无助,亦可为喜欢嘲笑“民科”的人增加一份笑料。


                         2022517日 / BARE ROOM)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一只碗不响,两只碗叮当,一旦碎及无辜,两只碗都有罪。